俄罗斯专享会

何以恋秦腔

吴锦乾

人力资源部

1322

2015-06-26 00:00

秦腔的起源,王绍猷《秦腔纪闻》作了精辟的概括:“考诸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盛行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在国剧上可为开山鼻祖,有巍然独立不可磨灭之价值”。 

读过贾平凹的散文《秦腔》,雷达的《听秦腔》,他们的文章总是能复活我儿时的记忆,并给我广阔的思考空间。《秦腔》曰: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使劳作农民喜怒哀乐。《听秦腔》道:要揭开秦腔的生存之谜,必须站在整个西部的高度,不能光在西安老城墙周围打转。地理结构重要,历史结构更重要,浑茫的历史感才是秦腔魂魄。

西北人把秦腔称之为戏。他们不仅看戏,还自娱自乐,且村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秦腔。作为甘肃人,我与秦腔有着特殊的情缘。儿时,爷爷闲暇之时,经常用二胡给一些能唱秦腔者进行伴奏。耳闻目染,16岁时,我已对秦腔可说是痴爱了,记得2005年,由于村里进行了神像雕塑和点眼,故唱戏时间由普通的七天增为十天,且宝鸡市人民剧团又感谢邀约演出赠送了两天,总计唱了十二天。我就看了整整十天,其中有两天是逃课去看的,可见之喜爱。

村里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总有秦腔的演奏。每年的庙会是最热闹的,因为要唱大戏。每次看戏,我陪着爷爷、外公坐在戏楼前看戏,爷爷一边观赏一边给我讲述戏的内容及隐藏在戏背后的故事情节,时不时还让我体会下慢板、二六、二导板、滚板等不同板路。看着台上生、旦、净、末、丑一场场表演,听着吼出来的一声声撕心裂肺,我陶醉的不亦乐乎。渐渐的我也领略到它气势恢弘、古拙质朴的内蕴。当时的窦凤琴、谭建勋、张兰秦、苏凤丽等名扬陇原。窦风琴的唱腔艺术很高;张兰秦的大花脸声腔很好的继承了田德年,张建民的主要特点,还吸收了一点米新洪的风格,很大气;谭建勋天分很好,基本走了任秉汉的路子,演唱很有激情;苏凤丽,继承肖玉玲,并将“肖派”唱腔艺术推向了新高度,借鉴了京剧的念白艺术,做到了“唱、念、做、舞”俱佳。那时最喜欢花脸戏,《暂单童》、《三对面》、《下河东》等。《暂单童》唱的最好的是张建民,张小亮算继承,而张兰秦进行了改良,二花架子,大花唱法。该戏演员在简略地走场过后,就模拟着被固定在木桩上,表演动作大大受限,所有艺术感染力的传达主要靠唱功,依赖于长篇的唱词,其难度相当大。加之秦腔净角声腔的独特要求,没有相当的功夫真不容易撑下来那半个多小时的震天雷鸣。

记得大学里,异乡独自飘零,心里总会有些许的落寞,直接将手机铃声设置成秦腔,一折秦腔戏,勾折出多少红尘难奈,苦笑迷离。一曲秦音,成了思念家乡的最好释怀。

去年夏天在易俗社看过《蝴蝶杯》,今年在陕西省秦腔研究院看了眉户团演出《赵锦棠》、秦腔团演出《慈母泪》。漫步在秦腔研究院内,看着好多学戏的小青年,我面带喜容,秦腔后继有人了。看着研究院的“励精图治,艺坛躬耕,传播正能量,追逐中国梦;继往开来,深积厚存,弘扬大秦腔,熔铸民族魂”甚是欣慰。秦腔在这块土地上,有着神圣的不可动摇的基础。它慷慨激昂,苍劲悲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秦腔说穿了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食粮。愿秦腔一路走好,成为戏曲里的一朵奇葩神韵,再现秦文化的辉煌。

                                  人力资源部 吴锦乾

返回列表
俄罗斯专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