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鹏
轩辕酒业
2174
2020-09-01 15:47
五千年前的华夏大地,先祖轩辕黄帝统一部落联盟,起始了世界东方大地上众多文明创造。追根寻祖,陕西省黄陵县成为了中华文明发源地的地理坐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在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酒”作为本地特产,蜚声西北,深受老百姓欢迎。所谓“店头酒”,是指过去黄陵店头拐角井附近所产之酒,被统称为“店头酒”,其酒始终保持传统工艺酿造产品,以高粱为原料,小麦大麦作曲,65度,酒质香醇,清亮,平顺,回甘,具有独特风格。
相传轩辕黄帝在统一各部族的战争中,和蚩尤在涿鹿发生了大战。蚩尤施展了他惯用的弥天大雾战术。不幸黄帝的军队困入阵中,黄帝率军突围撤退到西龙山下(今黄陵店头镇),正逢盛夏,骄阳似火,兵困马乏,最后得益于“拐角井”的水为全军补给,才大获全胜,一统天下。为纪念这场决定炎黄子孙命运的战役,黄帝命仓颉把西龙拐角山下的泉水命名为“救军水”。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记载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或醪醴(láo lǐ)如何?”岐伯对曰:必配以稻米或五谷,炊之谷薪。谷米者完,谷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饮者,精神焕发;药者,强身健体。”
追溯“店头酒”的起源,可以说先有拐角井,后有店头酒。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大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携家北上,避居鄜(fū)州三川(古县名,今陕西省延安富县三川驿村,距离店头镇仅22公里),作《羌村三首》,“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中体现出他常饮拐角井附近所产之酒。至明代时,此地仍存有杜甫草堂遗迹,“问柳寻花为草堂,急呼村酒酹(lèi)诗王”(出自《关中胜迹图志》中明代鄜州人田龙《三川杜甫草堂》),其中“村酒”即是黄陵地区所产之酒,因当时治所为杏城村,故统称为村酒。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有山西窦姓商人来店头开办合义成酒坊,第一次将山西酿酒工艺带到此处,永乐22年,通过蒸馏方式将当地传统低度酒加工为高度“白酒”,生产出清香型白酒,称为“拐角酒”。(引自《华夏藏酒》)
到了明朝中期,店头已经成为一个百十户人家的集镇,城镇规模相当可观,拥有二十多家手工作坊和十多家商号店铺,这一时期商贸活跃,加工业发达,酿酒蔚然成风,酒坊林立,此时店头曾更名为七里镇,七里闻香实至名归。
清道光初期,山西省稷山县西位村石匠宁协中背井离乡来到陕西省连县店头镇(今黄陵县店头镇)做石匠活,赚得不少银子,之后,创办“大顺兴”商号一所,雇佣20多名当地民工酿酒,置有100多亩耕地,种植高粱、大麦、玉米等作为酿酒原料,原料不够再从当地粮店购买或收购当地农户生产的高粱。烧坊饲养着十几头骡子,专门托运装酒的篓子远销各地。
至清道光中期,其三子宁其信、宁其惠、宁其聪将“大顺兴”字号分为“大顺兴”、“顺兴正”“顺兴德(后改为“义顺合”)”三家烧坊,居然占去了店头镇大半条街,故有“店头宁半街”之称。各家烧坊都雇有100多名劳力,各饲养着三十多头骡子驮运销酒,也都各建有一个大酒库,可摆放100多个大酒缸。其酒香味美,颇有名气,远销晋、陕、甘、宁和内蒙古各地。由于善经营,会管理,注重诚信,选用上等高粱、大麦、玉米作原料,保度数,生意十分红火,也为当时的店头镇许多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找到了挣钱门路,就连家乡山西稷山县翟店镇各村也有不少人慕名投奔到店头烧坊打工,至今,还有十多户山西西位村人家在此落户。
民国中期,三家烧坊中的“顺兴正”字号倒闭。据宁氏后裔“顺兴正”东家宁骏鸣墓志铭载: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九月十九日,陕西宜君县店头街(今黄陵县店头镇)有祖立商号一所,因战乱及族众心散无法经营…
直至新中国成立,店头酒“大顺兴”“义顺合”字号得到保留,五十年代中期公私合营为地方国营黄陵县店头酒厂。1965年因规范包装与商标,注册“店头牌”,生产出瓶装“店头酒”,后因与延安利民酒厂合营,又生产出“延安酒”,这便是店头酒对红色基因的自然传承。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走近店头酒,饱含红色基因的“店头酒”源远流长,未完待续...
投稿人:轩辕酒业品牌运营部 李若鹏
编 审:俄罗斯专享会集团 李钊源
(陕西轩辕圣地酒业有限公司即将推出清香型白酒-“店头大曲”欢迎大家届时品鉴,地址: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 联系电话:19829116008)